清明节快到了,祭祀先人成了近日的社会话题。作为一个凡人和俗人,自父母去世后清明节上坟扫墓就成了一件大事,先前兄弟子侄到时携手而去,祭奠先人,寄托哀思。久之,兄弟或渐老身体欠佳,或有事不能归乡,自然由下一代代劳了。想那站在父母坟前追悼养育之恩之时,感慨的是自己,教育的是子孙,其实已作古的父母双亲早已回归大自然,哪里有什么感觉!作为一个列入国家法定节日的清明节,只不过是个传统文化的传承,是活人给自己的精神安慰和自我救赎,充其量是对父母或祖父母辈的怀念,一代代就这样传下来。曾经听父亲说过“一座坟通常不过五十年”,细想一下还真有道理,也就是自己的儿、孙辈惦记着逝去的老人,三代之后就渐变为一抔黄土。
思念至此,看到芸芸众生在清明节里为祭祀奔忙,车马劳顿,耗神费力,不由感叹:今为人子祭先祖,他年奠汝知是谁?前几日,又闻民政部门对殡葬收费加强管理,从火化到墓地的一条龙服务都提出了管理意见,力图让国民生的和谐,死得顺畅,可谓用心良苦。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,那就是要引导整个社会舆论对老人重生前赡养关爱,轻身后厚葬,改变目前活时未见尽孝、死后极尽厚殓的陋习。
随着社会的进步,祭祀和怀念先人的形式大可改变。比如在网上设一祠堂,图文影音并茂,岂不更能抒发情感,寄托哀思。这样既绿色环保,又节省子孙们的财力精力,对社会对个人岂不是两全其美也。至于那把骨灰,更是身外之物,尽可遗嘱子孙付诸东海回归自然罢了。
年近花甲,突发此想。虽是一闪念,但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。立此存照,既与众网友交流,又算给后辈的嘱托吧。作为父母,健在时惟愿子孙健康快乐、自强自立、品德高尚,同时多给予老人精神关爱就满足了。一旦长眠,神马都是浮云了!
评论